1 h2 T0 C8 ]) T4 U2 C/ D( f5 \! V★编者按 ★
人生不如意事十之九八,没有人的生活会是一帆风顺的。当意外来临的时候,当面对生活不如意的时候,我们在自己艰难前行时也期盼着能有人予以慰藉。
2 k: J$ {* v* m6 {% _9 o" V好的安慰可以陪伴我们渡过难关,帮助我们走出阴影;而不合时机、隔靴搔痒的慰藉可能只会徒增烦恼,让人更加忧愁。
: H: i" T# M1 s9 F6 `' E作为癌症患者及家属的我们最需要的安慰是怎样的呢?耐心看完这个故事,把您认为最需要、最有效的安慰方式留言在评论区告诉我们吧!
6 E. m( @1 q# H2 h
爸爸已经离开这个世界21天了。身边的关切从不缺少,但未必每一个人都能给到安慰。毕竟别人哪怕一声:节哀,也是花了2秒钟的,所以对于好意,我是不能苛责的。写下这些文字,不是用来说教,只是希望从我亲身感受来谈一下,怎样的帮助和安慰,可能对身处绝境的病人以及病人家属更有价值。
! X! R9 S6 n. p( y癌症,尤其是部分晚期癌症,就目前的医学范畴上来讲,还是绝症,所以病人及病人家属在起初都会处在巨大的恐惧与绝望中。
; J. G% q( d, d6 f. q; z6 ?0 s! j在我最慌乱的时候,我的高中班主任发给我这段话“现在照顾靠你妈,外部联络还得靠你和你老公,一定要冷静(恶性程度很高的肿瘤也有治愈或控制的希望)!大家都得过这一关,早晚而已,别人可以你也可以!有需要帮忙的地方尽管说话,帮你代管孩子也行。”
) u" I4 C; l" S3 z0 d7 `8 L/ l这段话给我了两个重要的支撑:
这些都是我切实需要的,也是安慰别人最可靠的两个点——心里慰藉及行动支持。
! A; V) f5 Z! a ]; j! V
4 n2 ] p# T$ d$ ?( c# F$ y6 N5 U; \' k; h" S/ f
爸爸治疗阶段,身为独生子女,我只能和妈妈两个人日夜陪护。
3 I5 \0 {+ S% @( h9 M妈妈瘦小,基础疾病一堆,加上心情不好,很快就憔悴下去。虽然我不是学医的,但是对于治疗方案以及爸爸的各项数据是必须要去学习和了解的。因为是至亲的生命,了解那些艰涩难懂的术语好像也没那么艰难了,但这都需要时间精力。所以,治疗阶段,我确实很需要帮助,主要是体力上的。
* z- L, V; B5 ]. S* Y$ d' I
我爸爸的朋友们提供了很多帮助,诸如开车接送、做饭、送饭、陪护等。同时,孩子学校的老师也提供了很多支持,让我可以集中精力陪伴爸爸。
a4 z7 I$ y/ O* D- z3 w8 ?5 ?* y生病是很辛苦的,治疗是很消磨人的精力和体力的,病人和家属此时更需要的是休息,而不是社交。
% o& C' j2 N- y0 q
我爸爸,也不愿意让大家看到自己疲惫病态的样子。并且,任何一点细菌病毒都会带来感染的风险。所以,请不要不请自来,你以为的关心,是一种负担。你想陪他,完全可以通过微信。
9 X( ` n) f/ T( Q
这里提出安慰的第三个重点:给予尊重。不私自打扰病人及家属,让他们获得充分的休息时间。
: ~8 K3 C8 g" P' o
( U6 g v) x, M m. F爸爸的病情极重,并且治疗手段非常有限。我们选择在上海中山医院治疗,并且找到了我们信任的主治医生任主任,这是我们多方考虑后选择的医院和主治。
6 \. f7 W7 h5 V* @性命相托,我们付出全部的信任,事实上,我们的主治也是一位医德、技术一流的医生。但医学不是神学,概率对于个体来说,没有意义。很遗憾,我们的治疗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,但相信科学,采用一线治疗方案仍然是一个不后悔的选择。所以,请不要来跟病人家属讨论治疗方案,除非你是这方面的顶级专家。
, p/ \6 Z3 J% |% O, v% v' P9 L; i
安慰重点四:充分信任。信任病人选择的医院、医生以及治疗方案,不要随意评断他人的选择,相信他们的选择就是最好的。也同样不要妄图打听、比较病人的生存时间或生存质量。
2 i8 A! s' y4 ]2 V临终时刻,爸爸时而清醒时而糊涂,他很不舒服,我和妈妈心疼到极点。
: w$ Q2 U' p5 Q3 e& B8 G- v
如果死亡不可避免,为人子女,此时想做的是尽最大的努力减轻痛苦,以及保护爸爸的体面,让他有尊严的离开。这个过程的痛苦难以想象,若不是身处其中,实在无法感同身受。
/ S! ~' W3 i' ?
这种时候,我真的很不想有人跑来跟我说:让我再见他最后一面。一群人乌压压排在病房里,看着一个人受尽折磨,你又能做什么呢?我还要顾及着,拉好床单,保护爸爸的体面。所谓的最后一面,都是对活着的人的意义,对于将要离开的人,没有意义!
# z8 E$ D! g0 _; P ~( b他最后的时刻,应该和他最亲近的人在一起,你们再难过,不会比我和我妈难过。适时给至亲留出告别的空间,才是一种体贴的表现。非常感谢那些默默退出病房,守在走廊里的朋友们。
2 C( s/ K% j, M* \
安慰重点五:留出空间。在病人即将离去的时候请将TA最后的一点时间与空间留给TA最亲近的家人,不要为了满足自己“最后一面”的愿望而去打破这难得的宁静。给病人保留下最后一丝体面。
# E7 L5 V" W. o1 }4 J. ?/ d( F& `4 r2 f: }/ p# @
爸爸安详地走了,离确诊只有短短51天,我很想他再陪陪我,但我不要他受苦,所以,我送上我所有的祝福让他放下,离开。
. a3 ?2 `' q* S8 v爸爸离开后,我们收拾了最少的东西离开医院。我们决定:不设灵堂,不回爸妈家。爸爸已经走了,我要保护妈妈。
0 L) ?7 d1 g* N$ B
我们经历了一场浩劫,我们需要安静和修复。守夜,迎来送往,一遍一遍讲述遭遇不是我们要的,我相信爸爸也不在乎这些。
: t0 [6 L% C) ~: e+ Q! \因为爸爸走得很快,我的感情特别复杂,其中有深深的自责。
0 S' B% X: R& ^& {3 e8 A/ Y {
我大学的室友给我发的信息,对我有帮助“其实生病挺痛苦的,走的快些少受很多罪。那句话怎么说的,只要没有忘记,他就从未离开。”
8 G, q' S4 X) B# h9 O7 P0 M" Y9 e这段话让我感到安慰,爸爸走得快,也少受病痛折磨,可能也是一种解脱,一份福报。
4 Y _3 ?2 [; U
4 i" d" n8 A; O5 n, L7 M. L% }) U) d+ J' G( U6 a9 W4 w( {$ F; ]
因为爸爸温柔爱热闹,所以,告别式还是按照他喜欢的方式在最大的厅举行,那天来了好多人。我让妈妈待在休息室,我在门口,拦住想进入的朋友们。或许有点不合礼数,但是,我很坚决。我也很庆幸我这么做了!不必追问家属,他怎么了,如你所见,他走了。不必追问家属,他怎么这么快走了,什么病?我只会回答:癌症。其他都是我们的隐私。对逝者仪容进行任何评价拍摄的,都是极没有修养的行为,无法谅解,无论基于怎样的理由。
$ s7 J1 ^6 G" K% N- U3 ~人生是一场主观体验,我爸爸的人生不需要任何人来下注脚,即使是我也不行,他觉得很尽兴就好。自以为是的评判会给家属带来伤害,比如:他真的太不幸了,他命不好,他太可怜了……我们惯性思维下的语言对逝者并不友好,也帮不了留下的人。
8 }& ^$ k' o* ]) p" p2 r3 Y9 W安慰重点六:保留美好。可以跟家属说,逝者曾经怎样地影响过自己的生活。可以回忆逝者曾经的美好。远远好于向家属打探细节,或者自作主张地替他不值得。
7 Y0 z1 k0 |* ~# D6 [9 Z2 M* C0 F/ G& f: E; E
节哀。是比较中性的安慰,其实这是节不了的哀痛,但你的慰问,我收到了。0 [2 E) Q4 U O1 M7 c
, i4 j/ @1 J; n+ {9 C
就写这些吧。中国缺乏死亡教育,对待死亡回避、害怕,采取存而不论的应对方式。但这就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一个过程。当灾难来临时,做一个合格的病人,做一个合格的家属,也可以做一个合格的陪伴者。当然,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角度和看法,所以,我的想法只属于我,如果能帮到一些人,我很荣幸。或许,我们有种种不同,你也很想反驳我几句,那也随意。生死面前,无所不包容。
于2021.2.6日写
# ^" U+ _& ^; d+ @+ f @
: `8 K$ Z4 n7 @2 G, c- s$ m4 Y